[38]明镜之喻,是佛教禅宗的著名话头,佛教哲学被认为是境界形态的(冯友兰先生、牟宗三先生均有此说),朱子用来说明心与仁的关系,说明其哲学与佛教有相通之处,都是讲心灵境界的。
言情正是诗歌的特征,情感则是人的真实存在。诚则无不明矣,明则可以至于诚矣。
这种内在美,是和仁即善联系在一起的,是以仁即善为其真实内容的。日月之盈缩,昼夜之晦明,莫非此理。通过诚其意(即心之发)而实其心,才能实现诚的境界。我认为,二者确有某种可比性。仁的境界(即圣人境界)只能在身体力行的体验和实践中才能达到。
但是,基督教与儒家有两点最重要的区别:一是基督教的上帝是绝对实体,上帝通过道成肉身将爱施于人间,其所谓爱,是外在的,是由上帝施予的。良辰美景,与几个好朋友行乐。虽寻常昆虫之类皆有之,只偏而不全,浊气间隔。
就这个道理而言,人与万物并无贵贱优劣之分,人不能以高贵者自居。物受天地之偏气,所以禽兽横生,草木头生向下,尾反在上。就智而言,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,也是最有知识的,可以说无不知,无不能。识得此理,以诚敬存之而已,不须防检,不须穷索。
[9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,第3页。人之所以为人,其理则天地之理,其气则天地之气。
人与万物之间虽有重要区别,但这是具体实现中的区别,不是根本上的区别,人与万物有生命的本质联系,这种联系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是必不可少的,如果缺少一物,自然界的生命肌体就会受到伤害,人的生命也会受到伤害。这种理性不能被归结为实用理性,因为它是有价值理想的,不只是为了功利目的。[93]《二程集》,第460页。穷理是心去穷,这就出现了心物关系问题,即所谓主客关系问题。
[102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五,第2453页。[56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五,第284页。自然界是和谐的生命整体,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,这是自然界的本质方面。不是情感与理性的分离,而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,即合情合理地生活。
朱子也承认人心本具生理之全体即仁体,但由于私欲蔽锢,不能全现,因此,其所作所为不能出于爱心。由格物到从自家身上求,是从客体返回到主体,实现主体的自觉,同时也实现了主客、内外的统一。
只为后人趋着利便有弊,故孟子拔本塞源,不肯言利。人类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万物,更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戕害万物。
[66]《答康道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五十四。世界上的万物,都是按照人的认识归类的,但是有许多事物是很难归于哪一类的,这正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以及认识的有限性。值得指出的是,朱子一方面认为,人贵于万物。[31] 以生意贯通天人而说仁,是朱子关于生的学说最值得重视之处。我们通过朱子有关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,就会明白这一点。[3]《答黄道夫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五十八。
朱子关于继善成性的解释,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盖人撑起这公做骨子,则无私心而仁矣。
因此,他不仅批评泛言同体之说,而且批评判然离爱而言仁[88](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程颐的爱非仁)之说。若只说大本,便是释老之学。
[19] 关于牛只能生牛,桃树只能发桃花之说,已涉及心性关系问题,不再讨论。不是统治和征服自然界,而是尊重和关爱自然界,从中享受生命的乐趣,实现人类最理想的价值。
格物是求知物之至理,即仁理,而仁就在自家心里。量则是扩充到天地万物而无所不爱,即万物一体。因行街,云:阶砖便有砖之理。且如一草一木,向阳处便生,向阴处便憔悴,他有个好恶在里。
《大学》不说穷理,只说个格物,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,如此方见得实体。从普遍性而言,人与万物有共同的本原,天地间非特人为至灵,自家心便是鸟兽草木之心,但人受天地之中而生耳[48]。
天命之性如同日月之光,普施万物,无所不在,并无偏全。[36] 天以其生理而赋予人物,便是天命之性。
因此,格物之学不仅要尽其全,而且要至其极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如何存养本心之仁而不失?朱子认为,格物致知和诚敬存之二者缺一不可,正是在这里,表现出他与程颢之间的区别。
同是讲理,但有普遍与特殊之别,而普遍性即存于特殊性之中。圣人之常,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。[46] 上文对于植物生长的描述是很细致的,而且充满情感色彩。他的格物之学,最后归结到从自家身上体验,就是这个道理。
齐家中也有至善,亦要到那尽处。因此,既可以从气上说理,也可以从理上说气,但绝不能离气而言理,或离理而言气。
无私而公,就能平等地对待万物,同情和爱护万物,这便是万物一体境界。天地人物有一条脉络相贯,这条脉络就是生理即仁,而仁就在人的心里,故求仁之切要,在不失其本心而已,本心即仁体。
[8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,第3页。其所以能如此,是由于人与万物均气同体,是生命的共同体,相互依存、息息相关,不可分离。
标签: 深圳空管站研讨防雷工作 环保部大气污染督查遭遇种种阻挠 环境保护部启动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葛察忠:环保税来了 如何面对? 政协分组讨论中的“蓝天保卫战”
评论列表
朱子所引《乐记》开头的这句话,虽然未出现情字,但情在其中。
治平二年(1065),程颐写有《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》。
良知良能是不虑而知、不学而能的内在潜能,又是内在的道德标准,因而能够辨别是非,分别善恶。
静既是未发之体,或寂然不动之体,又是一种功夫,即在静坐、静默中进行内心体验。
朱子的意思是,人讲信用,要出自内心的诚,不可只求表面。